“要用好本草考古这把钥匙,让中医药历史活起来,从而解答中医药从那里来到那里去的主要科学问题,阐释人类医药文化的生长与历程,为中医药传承立异生长开发新的路径。”3月18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理的首届本草考古学术钻研会暨国家重点研发妄想项目启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治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说。
黄璐琦先容,中国特色的古板药物学在古代称为本草,因其中国的药物考古又称为本草考古。本草考古就是应用现代考古理论与要领,以考古出土的药物及其相关遗存为工具,探索人类与药物的相互关系,展现人类生长和使用药物的历史和纪律,重修中医药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理清中医药生长历史脉络。
我国对药物遗存的判断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月。2015年,在黄璐琦向导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最先开展本草考古研究,2018年,又将科技考古引入中医药研究,在《科学转达》提出“本草考古”新领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主任袁媛体现,团队前期在本草考古方面开展了诸多探索性研究,也有许多突破性发明。例如,灵芝的起源研究将人类使用灵芝的时间从秦汉时期提前到距今6800年;西汉�;韬钅钩鐾恋牡鼗婆谥破费芯�,将我国米蒸法应用历史提前至公元前59年。团队还因发明迄今最早中药辅料炮制品,获2019年天下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种质与产区是道地药材的焦点要素。道地药材的种质或产区爆发变迁,将影响临床疗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研究员彭华胜先容,会上启动了“道地药材源流的本草考古研究”项目,该项目共设立4个课题,拟通过系统视察我国考古出土的本土药材文物、外来药材文物及宫廷药材文物,基本摸清我国药材文物现状,回复药材文物的时空信息;通过建设古代道地药材种质溯源手艺系统,完成前胡、大黄、白芍、巴戟天4种代表性道地药材的种质溯源研究;通过建设古代道地药材产区溯源手艺系统,完成10种清代道地药材的产区溯源研究,为道地药材正本清源提供考古学依据。